面试的本质是“实现岗位匹配”。在整个面试过程中,考官会通过观察、沟通判断考生是否符合岗位的要求;也会通过设置题目,借此了解考生的求职动机、职业规划等,判断考生是否真正的了解报考岗位、适应报考岗位、胜任报考岗位。,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在作答中体现个人与报考岗位的匹配性。
一、了解岗位
想实现“岗位匹配”,首先我们要清楚岗位的性质、工作职责、能力要求等。只有对岗位了解的一清二楚,在作答过程中,才能有所针对性。
1.了解岗位信息
(1)报考单位的情况,比如单位性质、历史、主要职能、部门设置与分工、组织文化、组织纪律、人员结构、协同单位。
(2)报考职位的情况,比如工作的内容、工作性质、规章制度、程序方法、工作流程、工作特点及重点、职位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术要求等。
2.了解信息渠道
(1)报考岗位官方网站;
(2)网络、电视、熟人(在本系统就职的家人、朋友、同学)等渠道;
(3)央视网、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半月谈等相关政府媒体对单位先进事迹、领导人活动和讲话、工作问题的报道。
划重点,面试之前,各位考生要对报考岗位详细了解,方能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侃侃而谈,体现针对性。
二、挖掘自己
想实现“岗位匹配”,认识岗位还不够,考生还需了解自己,挖掘自己。
1.深刻剖析自己
①个人经历
学习经历、生活(成长)经历、实践经历、工作经历等
②知识、技能
专业知识、公共常识、公共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
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抗压能力、组织能力、计划能力、沟通能力、执行力、洞察力等。
③爱好特长
文学诗词、体育运动、书画歌舞、旅游摄影、剪纸茶艺等。
④性格
内敛、沉稳、坚韧、开朗等。
⑤优缺点
a优点
优秀品质:真诚、正直、宽容、坚强、有恒心、勇敢、俭朴等。
突出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等。
b缺点
内向、固执、刻板、感情用事、理想化、犹豫不决、急迫等。
⑥思维方式
政府思维、阳光思维、岗位相关思维(法律思维)等。
⑦观念
价值观: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主人翁意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责任心、进取心、上进心、大局观、奉献精神。
事业观:奋斗、敬业、勤业、创业、精业。
2.挖掘求职动机
(1)现实性需求:待遇(正常待遇)、生活稳定、家人期许、就业压力、户口需求、专业对口等。
(2)职业兴趣:常规型、艺术型、实践型、社会型、研究型、管理型。
(3)成就动机
①认知需求:求知欲、好奇心
②自我提高:提升社会认知理论水平、基层工作经验、业务技能、性格磨炼
③自我实现:个人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道德理想)、社会价值(人生义务感、历史责任感、道德使命感、政治抱负、忧患意识)
④服务他人:实现个人价值
三、匹配选择
对岗位情况和个人情况做了深入了解、挖掘之后,在面试作答时,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具体该说那些内容,还需要考生谨慎选择。
1.岗位需要什么,我就有什么
考官判断考生是否匹配岗位,肯定会了解考生。考生在介绍的过程中,就要有所选择。
如胜任会计岗位,考生需要会计专业知识、相关资格证书、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的有原则等。所以考生在像考官介绍自己时,要契合岗位需求,从这几个方面,把最好的自己展现给考官。
2.岗位给什么,我就要什么
考官判断考生是否匹配岗位,除了关注考生的个人能力,也会关注考生的求职动机。考生的求职动机关系考生是否能够从事并长期稳定从事在该岗位上,所以考生在介绍自己求职动机的时候,也要根据岗位提供的待遇、工作环境、晋升机会等进行阐述。
如考生报考发改委,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民生问题,发改委的工作都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态势,它决定了国家发展的目标。发改委的职能使得它的工作价值、意义和其他机构有很大的不同。考生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想实现个人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一角度去谈,则是针对性的体现。
3.岗位忌讳什么,我就不谈什么
从现实角度而言,每位考生针对所报考岗位需求,都有自己的劣势、缺点,个人的求职动机也不全是“高大上”需求,考官明白,我们都明白。但是在考场上,想要取得高分,考生必须要有所取舍,尽量避开岗位的“忌讳”,体现个人对岗位的价值。
如报考发改委岗位,其具体工作职能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金钱方面的需求考生就需慎重对待,尽量避免去谈。如果表达时过于重视金钱,那么考官可能会对考生的职业操守存有疑虑,进而在选拔过程中给考生带来不利影响。
如报考中央党政机关,考生谈到“权力地位”的需求,考官则判断考生是奔着党政机关的工作可以为自己带来的社会地位和资源而来的,这样的考生则在价值观上存在偏差,可能在未来实际工作中出现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上的问题,甚至出现以权谋私、公权私用等问题。这样的考生,考官肯定避免录用。
总之,想面试成功考编,实现“岗位匹配”,考生则需了解岗位、挖掘自己,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着重凸显与岗位相符的个人特质,才能博得考官的认可。
- 上一篇: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 下一篇:活动组织如何有创意